一个令人意外的数据:如果排除外资企业,中国芯片的真实自给率仅有 12%。
而到 2025 年,中国的目标是要将芯片自给率提升至 70%。这意味着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需要填补近 60% 的巨大缺口。
在这巨大的差距面前,一个争议随之而来:该如何对待台积电南京厂等外资企业?是强硬驱赶,还是另辟蹊径?
有观点认为,台积电南京厂可供应的 28 纳米到 12 纳米制程芯片,本土企业都能生产,其存在只会 “分食” 市场。但现实却给出了不同答案:本土客户为何仍在持续购买台积电的产品?
答案或许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台积电最引以为傲的,是能与客户在技术和应用层面实现互相启发。这种深层次的服务价值,恰恰是本土企业最需要学习的。据业内统计,台积电南京厂年产能达 2 万片晶圆,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更值得关注的是,荷兰恩智浦和德国英飞凌最近都表示要在华建厂。英飞凌直言,这是因为 “中国客户要求对难以替代的零件进行在地化生产”。这表明外资企业正寻求突破 “美国障碍”,以保住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
在功率半导体领域,中国市场规模已达 300 亿美元,年增长率超过 20%。英飞凌选择此时入华,正是看中了双方的互补性。这不正是 “消化” 而非 “赶走” 外资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中国芯片的整体自给率(含外资在华产能)约为 20%-25%。如果简单地赶走外资,不仅会导致自给率骤降,更会失去技术合作和经验积累的宝贵机会。据估算,仅台积电南京厂一家,就为中国贡献了约 3% 的芯片自给率。
专家建议,应该用市场手段推动外资融入中国生态圈。比如,可以要求外资使用更多国产设备和材料,既能扶持本土供应链,又能保持技术交流。目前中国已有超过 20 家本土设备商进入国际半导体产业链。
这种思路已经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以 C919 大飞机为例,“能够 100% 国产化,却不一定要采用 100% 国产化”。通过全球供应链分享利润,反而更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在半导体领域,本土企业正在通过 “架构优化”、“设计优化” 等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对先进制程的 “平替”。这种创新同样需要开放合作的环境。据统计,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自给率已超过 30%。
随着中国对芯片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4000 亿美元。仅靠本土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完成 70% 自给率的目标。
与其简单排斥外资,不如思考如何借助外资助力本土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独善其身,而在于主导产业生态。通过规范引导外资融入中国生态圈,或许才是化解 “芯片之困” 的明智之选。
以上内容已经按照您的要求进行了润色,保持了原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希望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