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汪筱林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发表了翼龙足迹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发现了大量准噶尔翼龙的足迹化石。这一发现首次建立了乌尔禾地区大型翼龙足迹与魏氏准噶尔翼龙骨骼之间的解剖学关系,明确了这些大型翼龙足迹的造迹者为魏氏准噶尔翼龙,并建立了翼龙足迹属的新种——准噶尔翼龙足迹。
在此之前,该团队于2021年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小型翼龙足迹化石,经过研究,这些足迹被认为是复齿湖翼龙的足迹。此次研究通过对16块翼龙足迹标本上的207枚翼龙足迹化石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将其归入翼龙足迹科翼龙足迹属。结合2021年的分析方法,研究团队从大型翼龙足迹中提取了后足趾部和蹠部长度,并与体形较大的魏氏准噶尔翼龙后足解剖学特征进行拟合分析,发现两者在趾部和蹠部长度上吻合,从而推断大型翼龙足迹——准噶尔翼龙足迹是由魏氏准噶尔翼龙所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表示,2021年小型翼龙足迹的发现并“锁定”了造迹者,而此次大型翼龙足迹推断出造迹者为魏氏准噶尔翼龙,这是世界上“唯二”把足迹和造迹翼龙联系起来的案例。建立这种联系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生态习性,如是否群居、如何走路,还可以根据足迹推断它们走路的姿态、步态和速度等。
记者了解到,翼龙足迹化石对了解翼龙的生态习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翼龙足迹最早在2004年被发现,是甘肃永靖下白垩统地层中的盐锅峡翼龙足迹,随后在国内多地也发现翼龙足迹化石。但总体来说,除了新疆乌尔禾地区外,其余地区已报道的翼龙足迹数量较少,保存状态也较差。
新疆准噶尔盆地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钟健研究命名了魏氏准噶尔翼龙,化石发现于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这是我国第一具较完整的翼龙化石骨架,也是我国第一个命名的翼龙化石。同年,杨钟健院士带领团队在乌尔禾地区发现了大量翼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如龟鳖类、鳄类、蛇颈龙类和多种恐龙,随后将这一早白垩世的脊椎动物化石群称之为乌尔禾翼龙动物群。
自2006年以来,汪筱林带领科考队,在对新疆天山南北的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中生代地层古生物连续考察过程中,在乌尔禾及相邻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翼龙、恐龙等骨骼化石及多个层位保存的大量的翼龙、恐龙、鸟类和龟鳖类等足迹化石组成的足迹群,极大地丰富了动物群的化石类型和组成。
转载请注明来自长春市晟峰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科学家首揭乌尔禾地区大型翼龙足迹造迹者之谜》